|
山大图讲堂 爱荷兰,更爱祖国 ——蒂尔堡大学留学感想 主讲人介绍: 迟大尉,山东大学2017级西方经济学专业硕士生,2018年秋季参与蒂尔堡大学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并于2019年8月获得蒂尔堡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当我在今年9月份走出北京国际机场的那一刻,听着熟悉的普通话,看着扫一眼就可以轻易读懂的汉字标语,我才意识到,一年的荷兰留学生活,就此画上了句点,虽不完美,但却无憾。 初到荷兰,很庆幸有四位小朋友为伴,五个人有看地图的,有买票的,有搬行李和照看行李的,大家分工明确,从机场前往蒂尔堡大学的道路也就显得没那么忐忑和不安。学校的注册程序倒是非常友好,半个上午搞定一切,剩下的便是购置一下生活用品,把自己安顿好。现在回想起来,与走出校门工作之初的生活也并无不同,无非是投身于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但是当时的我确实被荷兰语折磨得痛不欲生。超市的很多商品上找不到英文说明,导致我在第一周分别买了大料蛋糕、咸味爆米花、酸倒牙的酸奶和齁到头疼的水果糖浆。但经过一年的历练,我已可以准确地认出荷兰语的促销通知、常见食材的荷兰语单词,也可以在超市与店员进行日常简短的荷兰语对话。这一年最深刻的认识,应该就是关于语言。虽然荷兰的英语普及水平是非英语国家中的佼佼者,日常生活和学习用英语也完全足够,但是要想真正融入荷兰人的生活,荷兰语还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也是每个出国的同学要面对的最大挑战。老师的口音、课堂内容、各种各样的作业形式,对中国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见,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我这一年总共有七门课程,分别是投资分析(Investment Analysis),金融实证方法(Empirical
Methods of Finance),高级公司金融(Advanced Corporate Finance),衍生品与风险管理(Derivatives and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公司估值(Corporate Valuation),固定收益分析(Fixed Income
Analysis)和数据科学(Data Science Methods)。课程安排并不算太紧凑,但是各种课后作业占据了我很多课余时间。荷兰与国内学习的最大不同是体现在作业上,有些作业内容会超出课堂知识的范围,而且技术难度可能非常大,这就需要在课后进行额外的自主学习。另外,荷兰人十分注重写作的逻辑框架,这一点对中国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语言更大的挑战。之前在国内总是听到中国学生“读写强,听说弱”的论调,出国之后才发现,真正的难点反而是读写。听力和口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自动提升,但是读写能力真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好在经过一年的锻炼,大家都具备了比较成熟的英文写作能力,同一专业的六个小伙伴都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还有两位大神拿到了Cum Laude,也就是荷兰的荣誉学位。所以山大的各位同学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别的学校我不敢说,山大人在蒂尔堡大学一定都是妥妥的学霸。 除了繁重的学习任务,享受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国内吃惯了食堂,住惯了宿舍,来到荷兰要自己做饭,要骑车好几公里到学校上课,把生活安排好的难度绝对不亚于通过所有课程。在国内的时候看几个美食视频就觉得自己厨艺满级了,真正上手时才发现以前都是纸上谈兵。从开始只能拿泡面和炒饭充饥,到快毕业时能独立完成一顿五人大餐,从开始的番茄炒蛋和土豆丝二人转,到快毕业时能烤出比德国餐馆更好吃的猪肘,这一切都宣告吃货的力量是无穷的。 到荷兰留学还有一个巨大的便利,就是申根签证可以方便游玩欧盟各国。这一年中,我们感受过北欧的苍凉,见识了马耳他的绝美海景,流连于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巴洛克式浪漫,也惊叹于德国的历史厚重感。真正的旅行应当是慢节奏的,随心所欲的,有时并不需要刻意地定制景点打卡的行程,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往往能获得独特的旅行体验。 总体说来,荷兰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社会。很多荷兰的学生其实并不了解中国,他们会饶有兴趣地请我们为他们介绍中国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些不理解的东西也非常乐意我们向他们解释。但不可否认的是,荷兰的月亮没有那么圆,有些在中国广为诟病的情形在荷兰也并不罕见。道路两旁的草坪上也会有不少垃圾,狂欢节过后街道上也是一片狼藉,许多著名景点也随处可见荷兰语涂鸦。经过这一年在荷兰的生活,大家都对荷兰有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对祖国的爱更多了几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成果绝对是令世界惊叹的。我们有准时快速的高铁,有便捷高效的电子支付体系,有壮美的山河和迷人的自然风光,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有足以把外国人吃哭的各地美食。一句话总结:在荷兰留学很开心,但是在中国生活最幸福。 ●栏目编辑 杨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