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导语:201910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83周年纪念日。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读书时期广为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对于鲁迅,想走近又谈何容易。当代著名美学家、康德专家劳承万先生说过对一般人而言,读康德的有效方法是“绕开康德读康德”,意思是先读一读《西方哲学史》或《西方美学史》,了解背景和关键知识后,再读康德。这种读法,也适合于读懂鲁迅,即“绕开鲁迅读鲁迅”。今天,我们就分享12本介绍鲁迅的作品带领大家慢慢走近鲁迅、读懂鲁迅。

 

《与鲁迅相遇》

作者:钱理群

索书号:I210.97/*191

 

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是当代对鲁迅精神和思想最有力的传播者,他试图把鲁迅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这是钱理群的“天鹅的绝唱”。

此书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不会浅薄,也没有枯涩。阅读它,你会觉得是在与一位“鲁迅精神”的践行者进行一场生命对话。此外,本书的框架很有特点:先讲鲁迅的死,再从头讲鲁迅的生平,由死而生,让你从鲁迅的死中体味到鲁迅之伟大,再感受鲁迅生之光荣,真正与鲁迅相遇。

 

《鲁迅的故家》

作者:周遐寿

索书号:K825.6/L159

 

周作人散淡而有味的文风在这本小书里发挥到了极致。所写都是日常琐碎,家长里短,鸡零狗碎,娓娓道来,情趣盎然。有意思的是,周作人张口闭口鲁迅这鲁迅那,好像完全跟他不相干似的。比如提到他们共同的父亲,他也只说“鲁迅的父亲”而决不说“我们的父亲”。只在“考证”一些人事时,他才提到“我”,并用自己当年的日记作证。反目之前,这对著名的兄弟几乎有着完全相同的履历。百草园、三味书屋、南京、日本、北京绍兴会馆。所以说,周作人回忆“鲁迅的故家”也就是他回忆自己的故家,与其说是传记鲁迅,不如说是自传。五十年代的政治需要给周作人提供了继续表达他那种写作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机会。所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鲁迅的一个途径,更是周作人的个人作品呈现,使晚年的周作人显得“老有所为”。

 

《一个人的呐喊》

作者:朱正

索书号:K825.6=6/*099

 

《一个人的呐喊》是一部完整的鲁迅传记。传记不同于其他鉴赏文字,要为人立传,客观是第一位的。研究鲁迅的人当中,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史料派”。他们以秉承清代乾嘉朴学的路数来研究鲁迅,文章不写一句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朱正先生,人称“朱老总”。为鲁迅写传记的人太多了,各式各样的传记多得难以统计,但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就那么几部,朱正的这部是数得上的。我们要的是对鲁迅客观的生平讲述,炼乳兑水的作品绝不是我们了解鲁迅生平的首选。朱正先生是做鲁迅生平史料考证起家的。他的代表作《鲁迅回忆录正误》是新时期以来鲁迅实证研究的典范之作,有此基础,他作的鲁迅传记至少是可靠的。

 

《笑谈大先生》

作者:陈丹青

索书号:K825.6=6/106WH

 

跳出鲁研界,放眼这些年谈鲁迅的人,最对味的还数画家陈丹青。前几年陈丹青整理了老师木心的讲课笔记,出版为《文学回忆录》,至今热度不减。当时陈丹青谈到木心在美国为他们讲课的事,很有意思,他说:“当时木心讲的那些文学作品,有许多作品他别说读了,听也没听过,但这不妨碍他对木心文学课堂的着迷。”读了《文学回忆录》你就理解陈丹青了。木心的文学课堂讲录,可不是大学中文系的文学史教程,木心讲的是人,是这个世界,以及对人和这个世界的认识方式。我们读没读过鲁迅不要紧,不妨也可以抱着此种心态去读陈丹青此书,相信你也会像陈丹青喜欢木心讲文学一样,喜欢陈丹青讲鲁迅。不妨丢掉成见,跟着陈丹青一起感受鲁迅,那里面的鲁迅是个可爱的想让亲近的人,是画家陈丹青描绘的鲁迅像。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

作者:王富仁

索书号:I210.97/*137

 

作者王富仁是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当然也是第一位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此书的出现终结了鲁迅研究的“陈涌时代”,是新时期以来,鲁迅研究的标杆性成果,开启了此后的鲁迅研究大潮。

本书明确区分了中国现代政治革命和思想革命,把鲁迅小说置于中国现代思想革命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考察,强调文学是主客体互相作用的产物,强调鲁迅独有的思想个性与艺术个性。文章观点独特,见解精辟,在鲁迅研究界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首先提出了区分中国思想革命和政治革命的不同规律和“回到鲁迅”的口号,曾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对鲁迅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死火重温》

作者:汪晖

索书号:C53/136WH

 

《死火重温》得名于鲁迅的“死火”,是汪晖先生的散文与论文集。其收入了作者关于现代性问题的思索、思想史阐释、文化批评、当代中国思想状况的评析、鲁迅研究等引起学界和读者关注的系列文章,显示了深刻的理论观察、思考与历史感,锐利的文化批判立场,严谨的学术风格和广阔的思想视野。《死火重温》是继《反抗绝望》后,汪晖写于上世纪90年代的又一鲁迅研究代表作。这是他面对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成果的一次批判性反思和开拓。基于他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索,其鲁迅研究的意向也发生着变化,此书正是对这方面的体现。

 

●栏目编辑 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