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学经历知多少?

 

导语:今年暑期小编的朋友圈里吹起了一股海外学习风,他们打卡各国名校坐标,发布着明信片一般的风景照,让这个夏天散发出柠檬的清香……但在光鲜亮丽的屏幕之外,他们也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也许也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在“访学”这个未知的选项面前,他们也同我们一样,曾经带有着好奇和疑虑。在这里,小编特地采访了几位参与海外访学项目的优秀学子,接下来就要为大家一揭关于访学背后不为人知的辛秘,分享旅途中的感触和见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热爱学习的山大人儿是怎样顺利拿下访学的机会、从中又收获了哪些心得体会吧!

 

 

一个痴迷英国文学的哈利波特迷:

访学类型:暑期交流项目

访学目的地:英国伦敦  牛津大学

 

Q:在准备访学的过程中,你觉得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或者在哪些方面吃过苦头吗?

A:首先就是英语,这是无法突击的。我在备战面试时非常慌张,虽然参加的牛津展望计划项目要求相对较低,但对英语水平依然有门槛设置,所以建议大家提前准备雅思、托福考试。其次,建议通过中介办理英国签证。我见过DIY的人很容易被拒签,且拒签记录会被保留,给后续办理签证造成麻烦。一次性通过英国签证申请对后续申请美签也有帮助哦。其他方面,建议提前准备存款证明单、固定资产证明、银行流水单等,因为英国大使馆担心你有移民倾向,需要通过你在国内的财产证明来保证。我当时是临时准备的,非常手忙脚乱,所以提前准备证明材料是很有必要的。

 

Q:你们的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大概是怎样的呢?

A:基本上是上午上课、下午游览,非常充实紧张。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新闻传播学,课业负担非常重。印象最深刻的是文学方面,我最喜欢的托尔金、哈利波特、黑暗物质等内容都有涉及,让我感受到英国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英国人很重视文学创作,在传统文学上的文化底蕴比美国还要深厚。游览部分,我们去了牛津、温莎城堡、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和伦敦塔桥,还参加了伦敦日和free day 等等。印象最深的是在牛津划舟,遗憾的是没有去成哈利波特的dinning hall,据说保持了教授和学生一起进餐的习惯。我们还参加了学术英语工作坊和视频制作工作坊,我的视频作品还得了第三名呢,他们非常重视故事而非镜头语言和美感。

 

Q:英国给你感触最深的事情是什么?

A:我感觉英国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基本都阅读过经典的文学作品。还有英国的建筑物,时间溯源都比较早,与国内现代化的建筑产生强烈对比。我在参观大英博物馆的时候发现,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古文物兴趣不高,他们更倾向去古埃及、古希腊展厅。中国展厅的展品吸引力较低,可能因为中国的古代文化比较内敛,不像木乃伊等展品那么夸张。我的真实感觉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不过没有考证过,可能跟西方的话语体系有一定关系。

 

和大牛谈笑风生的中度社恐患者:

访学类型:科研项目

访学目的地:美国东兰辛  密歇根州立大学

 

Q:请问你是如何拿到这一次交流的offer的?其中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呢?

A:我申请的是科研项目。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申请科研项目时会有较大困难,但对后续留学申请会很有帮助,因为可以体验研究生生活,并跟教授建立联系。我的申请过程非常曲折,与教授的联系方式只有邮件。从三月份开始,就跟拜读过相关文献的教授发邮件联系,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首先需要你对教授的研究内容有一定了解,并在邮件中写明你的研究经历、研究兴趣,最好能跟教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引起教授的兴趣。我发了好几个CV,大部分都石沉大海,少部分回复说暂时没有项目,或者帮介绍其他教授,但希望较小。幸运的是,我在2018年暑假参加了北大和密歇根大学联合举办的方法类课程,这次刚好联系到了在课程中有交流的导师,他对我还有印象,就给了我这个offer

 

Q:在美国的科研环境里有哪些和国内特别的不一样的地方吗?

A:第一个是我科研的大老板对我非常关心,相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适合的距离感;第二个是我科研的小老板,也是这个项目的直接领导,会赞赏你工作中做出的任何一个进步,包括清理数据等这些细微的工作。我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量化方面,研究中即使发现或者解决了一个非常小的问题,他也会说Thank you。他的科研态度对我产生很大影响,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总在做非常无关轻重的工作,然后我的小老板就专门给我画了一个金字塔,告诉我金字塔顶端代表论文产出,底部的每一块砖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石,比如清理数据、搭建数据库等基础工作,根基不稳就无法在此基础上拔高、创新,因此团队中每个人的每份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Q:让你觉得收获特别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A:非常有感触的一点是,原本在国内时我有中度社恐,一直保持的研究态度就是肯坐冷板凳,扎扎实实、埋头苦干。但国外不是,在这里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非常频繁,导师也会经常与大家约饭,这会不断降低你的社恐程度、增加与别人交流的机会。现在我明白了,做研究是一个需要不断跟他人交流想法的过程。我们需要知道其他人在研究什么,需要听取别人对你研究的意见。现在我也慢慢改变了“做研究就是坐冷板凳”这样的想法,明白了交流互通的重要性。

 

结语:看了这两位优秀的山大学子的经历,除了为他们的努力和成就真心感到佩服之外,小编也忍不住想曰:路漫漫之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咳咳,回到正题,现在出国留学越来越成为一股热潮,它折射出社会中的文凭焦虑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小编建议,不论你是否决定要走出国访学甚至留学这一条路,首要的都是先把自己的想法搞清楚,做好周密的计划,切勿盲目跟风。最后感谢两位同学的无私分享,希望这一篇采访能够给予你启发。

●栏目编辑:余冰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