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大圕讲堂 本期主讲:魏柏辰,山东大学2015级会计1班学生,性格沉静,善于思考。热爱体育运动,享受阅读和旅行的乐趣。自本科二年级开始DIY申请国外留学,持之以恒,最终被伦敦政经学院录取。 We
are the world we are the one
儿童节这天上午,踢完了山大杯男足决赛,此前紧绷的神经得到了些许舒缓。时间已经溜到6月了啊,离自己山大的日子也不远了吧。 记得大一刚入学时,自己对未来充满了好奇,也怀揣着些许的迷茫和无所适从。大一暑假去英国参加的牛津和剑桥的访学项目,在康桥古朴悠久的校园里,我发现英国人所尊崇的严谨、儒雅但尤为保守的绅士文化对向来内敛、沉静的我有一种吸引,那时便对去英国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二开始,我便早早地接触雅思、GMAT等与出国相关的概念,暑假来到巴厘岛参加国际志愿者项目,向当地小孩子教授中文,大三寒假参加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三暑假去新华信托进行财务方向的实习。自己的每一次经历不仅对未来的申请是一种帮助,也是自己重新定位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我认为留学申请最关键的是“尽早”,不仅因为我所申请的英国各大学是滚动录取,早申会意味着较高的录取率,也是因为做所有的事情,“早”意味着自己拥有主动权,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斟酌,不会让自己在最后迫于现实和压力做出本不想做出的一些选择。 申请一路走来,是非常坎坷的,而成功的申请一是需要全面的了解自己特点,二是要深入了解目标院校和专业,然后让自己真正能match目标院校。与考研唯分数论不同的是,在申请国外学校的时候,国外大学会很看重申请者的各方面经历和能力,绩点和各类语言成绩只是一个门槛,国外大学同时希望从我们的申请材料中看到的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故事,有想法的学生,而且越好的学校越是如此。 摸清方向以后,我没有选择签约中介,选择自己DIY申请,因为我担心中介做出来的材料会让自己因没有特色而降低竞争力。所以,我从零学起书写文书材料的方法,仔细浏览了七、八所学校的官网,选择合适的进行网申,由自己来掌控自己的申请节奏。在去年9月份写材料时,简历和个人陈述是最让人头疼的两个东西。CV的要求跟国内应聘的简历其实很像,比如说描述经历的时候注意量化,可以适当夸张,而很重要的是要精简字数,一两页A4纸就够了。另外,CV(留学个人简历)和PS(留学个人陈述)一定不要有重复,因为PS和CV对比来看,CV更理性,像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地来看待你的所有经历,而PS则更感性,你需要用各类故事证明你的能力和特点,而且写出各类经历对自己的成长、认识、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什么影响,所以PS明显需要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回望大学四年,心里决定研究生出国是很早便有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会渐渐变得固定,开始随着大多数人的想法去改变自己本身所秉持的观念了。所以,自己在国内接受了20年的中国式教育之后,就很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国外了解一下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 其实社会上一直喜欢用投入产出论的观点来看待出国留学这一件事情。出国的钱在工作几年之后可以赚回来呢?可是大家也都知道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多半是不能用一个量化的数字来衡量的。我认为留学给我的更多的是可能性和视野的扩展,多一种见识可能会让自己的未来多一种选择,而对世界更加理性的认识会帮助我们今后的成长。 记得大一暑假在剑桥的一天晚上,我和另一位中国女生请两位国外朋友吃当地的一家上海餐馆,那晚我们聊得很开心,从各国的饮食习惯聊到欧洲的经济发展,又甚至扯到了各地的婚嫁观念。那时我才明白自己原先保有的所有关于中国,关于熟悉的人和事的记忆在别人看来都仅仅只是一种观点而已。我所认为的全部世界可能在别人看来仅仅是微不足道的一些碎片,所以我会发现在出国后整个世界在自己眼中的样子变得更加完整,也更加真实了。 同时,每当我走出国门的时候,都能真切地感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的是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自己身上贴着的第一个标签不再是“山东大学”,而是“中国人”。我在课上的每一次发言会让大家认为:哦,中国人原来这么看啊。我也渐渐反思出来我们通常习惯的思维方式是站在中国社会的角度,或者仅仅站在自己城市生活的小圈子,去看待外面的世界;而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像微信的启动壁纸一样,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应该报以什么姿态。这启示我们必须学会了解,认同和包容别的文化,才能真正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真实面目。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未来的日子还很长,抱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我希望一直保有一颗坚定从容的内心,做时间的朋友。 ●栏目编辑:杨箫 刘芸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