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与便捷的背后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邹爽 越是便捷,越是有人在背后默默付出。这句话一直在我脑子里回响...... 如果不是这群可敬的人在帮城市背负着重任,哪里还有我们的岁月静好。我们可能无法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但只要有一部分人,看了这篇文,能够多尊重这些岗位的人一些,能够为我们的环境多做哪怕一点小事,那我的文字就有了些许意义。 高中时,我参加了一次岗位体验,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短短的一个上午的时间却让我觉得恍如一个世纪那样长...... 尽管那天我们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准备,走进垃圾填埋场的厨余垃圾的分拣中心时还是完全傻眼了,我们从未见过如此令人作呕的垃圾现场,面对辛劳的工作人员,我们只能佯装镇定。那种“纯正的”,刺鼻的味道,我们带着口罩都能闻到。分拣现场,几位阿姨全副武装,正站立在垃圾运输机两侧,仔细分拣。面对如此“惨烈”的现场,所有人彻底蒙圈了。阿姨告诉我们,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不属于“厨余垃圾”的东西手动挑拣出来。因为厨余垃圾会被运送到营养罐,腐烂发酵后会产生沼气,用来发电;而其他垃圾,则需要运送到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然而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人们日常扔掉的垃圾近乎毫无分类。厨余垃圾竟然惊现卷发棒,衣架,玩偶,甚至还有菜刀。 在这样的环境面前,我们只工作了一会,就感到头晕、眼花、身心不适,阿姨却告诉我们:“你一个礼拜下来就好了。”这句话让我们目瞪口呆。我们接着又去了厨余垃圾清运的工作间,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我们过去从来不知道,垃圾分类不当,还会给工作人员带来人身伤害。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脸上那道疤,就是在处理其他垃圾时被“化学药品”所伤。刮风下雨,他们要露天作业;夏日酷暑,他们带着手套,在高达八十度的塑料膜上作业;早上,她们凌晨两点钟起床,三点就要上班,而且三百六十五天不放假。 就算远远地看着惨不忍睹的垃圾,我都感觉到胃在翻江倒海;听着工作人员叙述工伤遭遇,可以想到他们在工作中的坚持与无奈。然而,更让人揪心的是,我们所看的才只是垃圾危害的冰山一角。 没有人喜欢垃圾,据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人均高达402kg;其次是上海、浙江、广东。我们现在感觉不到垃圾的存在,是因为它们被运到了别的地方。没有人愿意与垃圾为邻,但是,很多人却不得不近距离地接触垃圾。 美好的背后,总有一些不为人知,或者人们根本不愿意知道的另一面。2010年,导演王久良考察了北京周边大大小小共400多个垃圾场,他把背后的故事拍成了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垃圾围城》。他惊讶地发现,北京外围的垃圾场已经连成一个圈,组成了当时北京的“七环”。这些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的水源和大气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几乎每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都和周边居民的关系都异常紧张。因为没有人愿意与垃圾为邻。没有什么能阻挡北京这座城市扩张的脚步,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垃圾的生产。 人们匆匆地把垃圾转移出城市,匆匆掩埋;但无论怎样“掩饰”,垃圾都没有消失,他们都还存在。而这一面,或许正是我们幼时生活的场所,亦或许是我们家人仍然赖以生存的空间。我们更毫无意识,很多本就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因为垃圾涌入,活得更加艰难。槽糕的是,目前为止,我们根本无法妥善处理垃圾。十面霾伏,或许还可以戴口罩;可垃圾围城正在将我们渐渐包围,我们已经快要无处遁逃。可无处遁逃的,从来都不是人类本身。最无辜的是,那些和我们在这个星球上共同生存的动物。如果不是纪录片或者图片,也许我们永远不会想到,只是扔了一个牙刷,在地球的另外一个地方,就会杀死一只幼鸟。 有人或许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记住,自然界是平衡的。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垃圾围城把我们困住的时候,作为地球上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我们无法幸免。垃圾面前,最大和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贫困人口。而潜在的受害者,这是我们每一个人。 减少垃圾生产,善待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需要我们真的拿出行动。我们或许无法杜绝有害垃圾,但是我们可以拒绝浪费,把垃圾做好分类。请别让另一群本就生存艰难的人再为我们的便利买单。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点共情和理解,或许他们的世界就不再那么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