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圕讲堂

 

本期主讲:巩哲,现任电气工程学院2015级电自3班团支书,前三年综合成绩及学习成绩均列年级第一,曾获2018年度校长奖学金(综合)、国家奖学金等多项奖励,所在班级获得山东大学十佳团支部称号。现保研至清华大学伯克利深圳学院。

 

始于终点

 

今天正好是来到清华园的第30天,北京蓝蓝的醉人,我在想这蓝天会不会像地毯一样,一直铺到济南,白玉兰花在朋友圈里开了又谢,还是熟悉的纯色,我却要离开她了。

记得刚公布高考录取志愿的时候,有同学跟我说:“为什么要去学工科呢,感觉你的气质与公式、代码很不搭。”可我知道我心里住着一个很飒的女汉子,对科技感的喜爱远远超过吟诗作赋,即使要在男生堆里竞争也丝毫不怂。

带着这份坚定与执拗,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

当人处于陌生的环境当中,看不清未来奋斗的方向,就往往本能的感到迷茫慌张和不知所措。如果不能明确自己在大学里努力的目标,就很容易被环境推着走,人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等到第一个学期匆匆结束,才发现自己浪费了青春时光。

幸运的是,我绕开了这条弯路。从军训标兵的挥汗如雨到早出晚归争坐第一排,我很快找回了高中学习的状态,精神集中,踏实,心无旁骛。充分利用时间尽可能多的汲取知识是我在大学里定下的第一个目标。这种不那么舒坦的生活方式给我的大学开了一个好头,也给未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使是我这样的一根筋,喜欢先想破脑袋自己解决疑问,也觉得孔子此言应被奉为圭臬。我们宿舍多次被评为“学霸宿舍”,四个人成绩都在年级前20名,这些成绩很大程度大要归功于我们几乎每晚热火朝天的问题讨论时间。大多以一个人拿着书向另外一个人请教开始:“今天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很快剩下两个人也探过头来凑热闹,四个人有四种理解,有时候观点相左几乎要吵起来,吵着吵着发现了相同点,四大阵营又归为两派,僵持不下。运气好了,四个人就能在熄灯前统一观点握手言和,运气不好的时候,则需要有一个人摸着黑进行总结发言:“咱下次上课问问老师。”于是大家都不再言语,快快的洗漱钻进被窝。兴隆山校区的学习生活简单而快乐,四个小姑娘对什么是“真”的不懈探求与渴望给单调的生活涂上了一层明快的橘红色。

我是学生,但我更爱的一个身份是电气工程学院20153班的团支书。曾经在整理团支部资料时写过:“想想大学快两年,马齿徒增,唯一长长久久的想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当好一个小小的团支书…有一点点完美主义强迫症的我,从来不是一个所有人都喜欢的橘子。所以竞选班委时满票的经历一直在心头萦绕萦绕。于是所有努力,只为不辜负所有期待。”我一直在思考,团支部作为一个与班级平行的组织,它应当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才不能被班级替代?我一直在探索和尝试。

大一团支部刚刚建立,我们就发动同学群策群力制定了班级的标识系统:班级名称、班徽、班服等等。当一个东西有了名字,就好像有了生命。从此“启航三班”成了我们的暗号。

当一个团支书,绝对不是管管每周的志愿服务名单,带队参加几个活动捞发展分那么简单。对我而言,这已经变成了一个没有具体界限的使命,随时随地都能调动我最敏感的神经。玩游戏,会想这个是不是适合40多个同学一起玩。逛淘宝,会把能拿来当团支部活动奖品的小东西全都收进购物车。放假了会想要上学。闲下来会想接下来举办什么活动好,又要担心会不会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休息。班级特色志愿服务的选题早早就在心里盘算好,转专业的同学有抵触情绪,又应该怎样帮助他们走进这个大家庭,我们又怎么走进他们的心里去?

到了大四,同学们都变得忙碌起来,保研、考研、找工作,所有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焦急而努力着,团支部内部的活动也让位给这些更紧要的事情。举办过这么多活动,为班集体的团结一致努力着的我仍然是不自信的。不再在同一个屋檐下上课的同学们,似乎连见面都有些困难。我很怕我们之前凝聚的这股力量仍然不足以抵抗时间。“你说,我们班十年之后还可以聚齐吗?”我问我的副团支书。“不好说。”“那我们举办了这么多团支部活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那天XX还说,很感谢我们班的团支部活动,让他能跟我们班的女生说上话,哈哈哈。”这份简单而率真的快乐,我想只有在集体的活动中才能感受得真实吧。

经过了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真正的意识到,团支部的意义就在于让同学们明白:有一个组织可以给他温暖,有一群人可以为他提供帮助,有一些独特的回忆专属于大学时光。

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揣测是无用的,年轻的我们猜不到答案。幕落又幕起,关于我和我们的未来,我想用时间和脚步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