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味 寒假,想必是一年四季中最令人高兴的假期,虽然北国风光里,万里雪飘,西伯利亚的寒流在这广袤无垠的亚欧大陆上肆意横行,吹枯了草木,吹走了燕子,吹来了一个银装素裹,但也汇聚了亿万人的滚滚大潮,每个人仿佛一个凯旋归来的士兵,带着一年的收获,等待着家乡的检阅。自此,寒假才有了年味,年味才有了团圆。 一年中最团圆的时刻也就是寒假回家过年的时候,诸多在外辛苦工作的人们重新回到家庭的温暖,吃一口妈妈包的肥的流油的包子,下一顿一家人忙了一天剁馅的饺子,放几挂包着红纸的鞭炮,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美满。这是中国人最美好的节日,是祖先给后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过年,要的就是年味,除了幸福团圆,它还包含很多。过年,要有仪式感。在农村,年是一年中习俗最多的节日。在我的印象中,自记事起,每逢大年二十九才真正叫年的开始。那天又叫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互相拜访,名曰“别岁”。这一天就可以看到长辈们开始在院子里点一束高香,以祭天地,祈求未来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平安安。大年三十,上午,妈妈就会熬一锅粥,我们叫“糊糊”,特别的粘,正适合用来贴春联。每年我的任务就是用笤帚把往年贴的春联清扫干净,为贴新的春联做好准备。大大的院子,北边有坐北朝南的堂屋,东侧有做仓库储存粮食的东屋,以及一个厨房。南边是大门紧挨着一排南房,南房多数用来放置农业器具和做饭用的柴火。四合院似的格局,大大小小的木门都要贴上春联,所以那天的工作量也不小。打扫干净,妈妈就会用刷子把糊糊涂到门上,首先贴的就是门神,左右秦尉大将,威风凛凛,保证吓得小鬼不敢靠近。接着是在门两边的墙上贴春联。有的门比较小,就只好贴一张倒过来的福字,寓意:福倒(到)了。风风火火忙碌一上午,破旧的小庭院里顿时充满了喜庆的味道,周围都是火红的春联,年味正浓。中午,我们兄弟四个会聚在一起吃顿午饭,身为厨师的大哥亲自下厨做一桌好菜,小饮一杯白酒,醉意上头,一年未见的兄弟聊得正酣。下午,一个大家族的所有男性都要去祭祖,几十人浩浩荡荡的出发,来到祖辈坟前,焚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临走时会每人发一根点燃的香,散发着袅袅青烟,说是这青烟可以引领祖先回家过年,在家有专门供奉给他们食用的饺子,希望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能在家团圆。晚上,在一片鞭炮声中共度晚餐,吃上一大碗皮薄馅多的饺子,一口一个,吃腻了还有蘸料,保证人人都能享受这顿年夜饭。饭后就是一年一度的春晚,看着电视上喜庆的歌舞,听着热闹的锣鼓喧天,年味,方憨。 有的人可能携家带口熬夜,一晚不睡,名曰“守岁”,见证自己又长了一龄。当然,他们会以打麻将或者打牌等其他的活动来熬过夜晚,有说有笑,一夜安然祥和,各自满怀希望等待新年的黎明。不过像我这种嗜睡的人实在受不了这种罪,也不会打麻将,只好睡觉。凌晨一点多看完春晚倒头呼呼大睡。大年初一,正月的第一天,在古时又被称为“元朔”,是一年当中最盛大的日子。记得每年凌晨四点左右,我都会被外面连绵不绝的鞭炮声吵醒,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起来,开始做早饭,锅里下的都是昨晚提前包好的饺子。在饺子入锅的时候,都要在院子里放鞭炮,或者再加上二脚踢,声音沉闷响亮,每次我点燃二脚踢的引线后,都会捂着耳朵跑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就会听到砰的一声,二脚踢飞到天空中爆炸,总共响两次,所以又叫做“两响”。放完鞭炮饺子也就熟了,虽然凌晨四点胃里还没有感觉,但这声声鞭炮也会促使你忍不住一口一个,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饺子就要去拜年了,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就会给一个红包当做压岁钱。这个时候就是小孩最开心的了,他们过年的最大的愿望就是盼着这一刻的到来。拿着这笔财富,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该去商店买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不开心呢!太阳慢慢的出来了,这一天的活动基本就结束了,漫长的上午,无聊的等待,或许躺在被窝里补上一觉是不错的选择。小时候的我不舍得睡,拿着压岁钱在手里攥着,感觉自己像个暴发户,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笔巨款,有时,遇到小伙伴,就会互相询问对方的存款,比比谁挣得压岁钱多一点。 如今,很多人都是窝在家里玩手机,街上冷清了许多,很少有人聚在一起聊起家长里短,家家户户里的年味只能从那一副副喜庆的春联中体会,少了年的味道,人还是那些人,年却已不再是那个年。岁岁年年虽相似,年年岁岁各不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家的日子屈指可数,我们很少再有机会回家团圆,在外漂泊的日子,年还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家庭,给我们留下一个甜蜜的童年,如果说年失去了年味,那至少年还为我们带来了温暖,她藏在每个人的心底,给那些在外思乡的游子一个慰藉,一份希望,期盼着来年再次团聚。 (能动学院 周广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