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圕讲堂

 

本期主讲:邱介翔,1997年生,山东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保研至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研究生,连续三年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获2018年度山大校长奖学金(综合),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大学十佳共青团员。

 

功不唐捐 玉汝于成

 

回顾过去四年的大学生活,被我提到最多的两个词语是困惑和自信。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态,却将我引向了同一条路——一条蜿蜒曲折却又振奋人心的成长之路。

 

困惑篇

大学的我,与高中相比,最多的就是困惑。从踏入校门那一刻起,我与生俱来的庇护就开始土崩瓦解,再没有人可以替我做决定,在每个分岔路前做出选择并为此负责的人只剩下了我自己。为此我困惑不已:从开学第一课上老师问到的“你将如何度过你的大学”到如今仍在思考的“我未来想追求怎样的生活”,我都无法立时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也正是这些困惑,催促着我一遍又一遍地思考自己的答案、一次又一次在实践中纠正对问题的认识。 

大一的我把大学当作一个证明自己的起点,以为大学应该是在赶超中度过的。于是,我开始疯狂地补课:不仅仅补那些没看过的书、没听过的课,还要补上那些过去的空白——第一次担任班长、第一次辩论、第一次演讲、第一次主持、第一次剪辑视频、第一次策划活动、第一次参加运动会……这无数个硬着头皮的第一次,让我从书桌前走到了舞台上,从那个上台腿会哆嗦的男孩变成了合格的公众演讲者。那时的我依旧无法解答开学时的迷惑,却在解答疑惑的路上拾起了许多崭新的技能包。

但新的疑惑并未停止涌现:该不该转专业、该不该出国游学、该不该去国内高校交流,这些未知的可能不停地敲打着我,让我一圈圈地在兴隆山工训中心徘徊、无数次地请教亲友师长的建议。做决定的过程是煎熬的,但它也逼着我在极短时间内学会如何尽最大可能收集相关的信息、如何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并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平衡抉择。选择前绞尽脑汁,选择后志笃情深,这种直面困惑的习惯让我比其他人更加清醒,当别人还在纠结时,我已经沿着自己选好的方向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去。

我最终选择的也正是一条前辈们未曾实践、而我自己无比钟意的道路——由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入工商管理实验班,赴厦门大学交流一年,在假期中先后赴德国、香港、美国交流学习,保研进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回看彼时困惑的我,像极了一个蛮力王,在漫漫迷雾中横冲直撞,尽情挥霍自己的能量,直到撞到南墙,再掉转身来重新来过。在大学这所兴趣的乐园里,没有一个通用的模板能够告诉你如何算是成功,因为只有你才有权利定义你的快乐。

刚被困惑缠身之时,我也感到过极度地不适,像被蒙住眼睛的人,空有一番气力却无处施展。为摆脱这种不适,我只有逼自己不停地思考,比别人更早地踏上探索答案的道路,但一路走来,我发现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宿命般的迷茫与困惑,它们刺激着我们更加清醒地生活而不至于在洪流中迷失自我。有些困惑可能永远没有答案,但我们却不能停止思考它们,因为它们才是我们成长的动力与源泉。

自信篇

如果说困惑让我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那自信才是我在困惑面前没有崩溃的原因。这里的自信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得来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相信所有的努力不会白费。因为有了这股傻劲,才对自己下决心做好的事有了不计回报的付出。

我就是那种认真过了头的学生,还记得大一某节课的课堂展示在国庆节前临时分组,刚分好组,我就开始火烧火燎地筹备线上讨论、收集大家意见,在家里待了两天就回到了学校和负责视频剪辑的同学交流、录制校园内的采访视频。最后,我们组贡献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表演。而这场精彩展示的背后正是我们比其他组多花费的数倍的时间与精力。这个小小的缩影就是大学里我对待每件事的态度:要么就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倘若给我的大学按下快进键,会看到连续三年学习与综合成绩始终保持专业第一的佳话、校长奖学金或十佳团员的光环,但它们背后藏着的是假期清晨仍在学校匆忙穿梭的身影、是反复推敲演讲稿一字一句的执念、是无数个早出晚归享受孤独的日子。人群中的我,也许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个人,但一定是那个在背后不遗余力追赶的人。大学里“补课”的我,经历过花样百出的挫败:紧张筹划了两个周的辩论赛,第一轮就被淘汰;和小伙伴们写了几天几夜的案例,连初赛的门槛都没迈过;和社联同事们从头到尾策划和筹备的“爱在山大”晚会,台下的观众寥若晨星……那时的我虽然想象不到三年后的样子,却已能从每次失利中品尝到进步的喜悦,这便是自信带给我的礼物。

自信还会让你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不值得”的事中。我大学里做过最酷的事,不是完成马拉松赛、穿行西藏318国道,也不是做世界杯志愿者或从厦门搭车回潍坊,而是我曾担任过两个班的班长、曾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同创建了“梦享山大”,曾尽我所能帮助过那么多人。梦享山大所有的报酬不过是些虚无的精神激励,但我们却情愿为每次分享殚精竭虑、为解决学弟学妹们的疑惑做最大的努力,并乐此不疲。因为我坚信所有的爱和善意都有回音,这些温情与善良终会流淌进我们身边的世界。这也是我终身奋斗的意义。

胡适先生曾给毕业生开过防身救急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这正与我大学中的感悟相印证:要时刻怀揣着几个问题,要有意培养些工作外的兴趣,要始终拥有着一点信心。但给我印象最深、受益最多的还是这最后一味药——相信没有一点努力是没有结果的。带着这样的信念去生活,即便你会迷茫徘徊彷徨,即便你遇到无数艰难险阻挫折,你仍然会怀着十足的热情向前看,因为功不唐捐。

(●栏目编辑 杨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