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此相遇

——记济南书店寻访

 

导语:我们需要一些让阅读发生的场所。

在济南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也走访过不少书店,发现有很多时候,每一次进入一个书店自己的身份都不同,有时是纯粹的读者、有时只是为了消费的客人、有时是追求一场精神洗礼的虔诚听众、有时也会化身为某某作家的狂热粉丝。城市的书店,既是读者和书相遇的地点,也是塑造各种关系的公共空间。书店和人的故事在相异的排列组合中不停切换,但它的结果不是相斥,而是更加拉进了人和城市的距离,使得肉身和精神同时深刻嵌入到城市空间的记忆里。

一、当当阅界

记忆线索:安静和吵闹的矛盾点

 

当当阅界给我最起初的印象是冷清,开在贵和的高层,少了些许地气。因为顾客不多,座位显得很充裕,适合在这里上自习。除了在公共区域提供的桌子和椅子之外,每个书架还内嵌拱形的座位,既巧妙利用了空间,又打破了沉闷格局。书店里分设的几个区域因为面积大反而显得松散,咖啡、烘焙区的玻璃门和绿植营造的通透感又更添了几分高冷,不太具有“邀请人进去坐一坐”的意味。就是这样一个清静宽敞的环境,偏偏那天又遇上某小鲜肉及其粉丝的见面会,用椅子和书柜做了界划,想把人群隔离起来,但声音仍在空间内逸散,视线触及不到的地方全被耳朵告知得明明白白。

二、西西弗书店

记忆线索:这里有很好的商品

 

又一家开在繁华的购物中心里的书店,在世茂的一层的一个角落,占地面积不算很大,却也挤挤簇簇地摆满了各种书和文创商品,还有连体婴般的存在——矢量咖啡,以及敞亮的适合拍照的网红橱窗,基本上具备了所有当下最引人眼球的消费元素。在现有的线下书店里它的扩张速度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因为它正迎合了年轻人消费的口味。出人意料的是,这家书店里的书种类也很齐全、更新速度也快,很多新书都能在这里见到。

三、品聚书吧

记忆线索:作者,作家们

 

恒隆广场的品聚书吧印象中应该是开了好几年,之前在那里参加过一场沙龙,当时邀请了止庵、张悦然、笛安等几位作家,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讲三岛由纪夫。虽然坐在最后一排,但能感觉我和作家们很靠近。独立的活动区域和其他区域也并不冲突,喝咖啡的喝咖啡,听讲座的听讲座,场内秩序井然。不过最近一次再去的时候,发现书架上的书变成了成功学一类的作品,最显眼的货架上也是摆了kindle等定价比较高的商品,定位也偏商务化了。

四、想书坊概念书店

记忆线索:纪录片

 

低调内敛的想书坊,选址在远离快时尚冲击的艺术型购物中心——ccpark文化创意港,它的气质更符合人们对一个独立书店的想象。上一次到这里来刚好在放映一部短影片,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了,只知道当时也正好需要一个能坐下来静静待一会的机会,随着镜头的牵引,暂时地逃离眼前的烦恼。店里的书不多,适合节奏比较闲散、不刻意来找一本书的读者。一整面墙的绿植和暖黄色调的环境包围着你,浮躁的人也会变得心平气和。但它就是太波澜不惊了,回忆起来没有非常抓眼球的点,就那样淡淡地一直在那里。

济南城里还有很多想去没有去的书店,有些撤退了,有些新的又生长起来。但我们需要这些书店,当书店越来越多时,阅读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人和人、人和书相遇的故事也在这里一点点展开……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余冰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