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一梦

——西尔维娅·普拉斯《钟形罩》读后感

 

  “我拥有的只是呻吟,我能献出的只有锁链。”/在纽约的水泥地上爬行的时间/如是说。                       ——阿多尼斯《印第安人的喉咙》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谁都不知道未来自己会是怎样的姿态。“那个功课优秀拿奖学金的男生曾经泡吧打架不务正业,那个雷厉风行精明能干的女强人曾经非常内向怕羞……无论过去的我是怎样,你遇见我时我就就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过去的样子未必就是我未来的样子,因为这人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改变。会改变人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环境,人们可以像变色龙一样努力使自己去适应所处的环境。人们对环境的习惯,也反映着环境对人们的改变,而当你突然离开这个环境时,一定程度上还会出现不适应的抵触情绪。

美国女作家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她的《钟形罩》中塑造的主人公埃斯特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尤其是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前一段时间我在搜集关于中外女性地位的转变的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本书,而阅读的初衷也是想了解一些女性看待世界的角度。《钟形罩》从“榜样缺失”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美国的实际,探讨埃斯特作为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男性社会压抑下所产生的孤独、绝望与挣扎的心灵历程以及反抗的必然性,非常值得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品鉴。

《钟形罩》出彩之处之一便是对细节特别是心理活动细节的极致描写,比如主人公埃斯特在纽约去到一些无聊场合时的神游,比如埃斯特在自杀时所思所想,凡此种种,无不形象逼真,代入感极强。这就不得不提《钟形罩》的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了,因为埃斯特的经历很大一部分便是普拉斯自己的经历。而普拉斯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作家,心思细腻,敢爱敢恨。学习优异、容颜昳丽、才华横溢都是她身上的标签,到英国后与桂冠诗人特德·休斯的婚姻更是令人倾羡。可惜好景不长,短暂而失败的婚姻使她痛苦,艰苦的生活使她不堪忍受,再加上幼年丧父后便对死亡的无畏,纵使她在文坛已经声名鹊起,她却选择自杀来了此一生。她的作品大多渲染着灰色调,对死亡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且不惮于描写死亡。“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 我抬起眼帘,一切重获新生”,“我是个含笑的女人。 我才三十岁。 像猫一样可死九次”……普拉斯用诗轻描淡写地展现着眼中的死亡。从普拉斯到埃斯特,她们都认识到生活中仿佛有一层钟形罩将她们与现实隔离开来。于她们,现实有距离感,有时和自己格格不入,明明意识到自己在“钟形罩”的笼罩下却无力反抗,最终走向相似却又不同的结局。

我看过的大多数书评都是从女性的成长过程中逐渐萌生的自我意识着手,分析诗人独特的女性价值观,反叛意识以及对女性独立的深刻理解,可揭示出现代社会的冷酷和虚伪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的人性的桎梏和扼杀。在我读完后,我觉得纽约——这个大城市才是使埃斯特发生转变的最重要因素,下面我要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也欢迎大家指正。

纽约。故事开始的地方,梦想在此盛开,梦想在此凋零。

故事的开始便直接定位在了纽约,埃斯特·格林伍德,从家乡奔赴纽约,在一家时尚杂志社出任客座编辑。埃斯特是一个充满着矛盾的女生:她学习优异拿到奖学金,却又对一些课程心怀厌恶,甚至不想去学她母亲擅长的速记;她本性保守却又不甘于男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不甘于去走那条被选定的家庭主妇之路;她觉得纽约纸醉金迷不适合自己,却又忍受不了家乡小村的保守静谧……此外,她样貌并不丑,却对自己的长相没有信心;前男友巴迪·威拉德让她又爱又恨,而新认识的康斯坦丁却又足够优秀让她动心,凡此种种。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女生,一头扎进了纽约的金碧辉煌,未来从此改变。

埃斯特学习优秀,酷爱文学,暑假里她到纽约的一家的时尚杂志社出任客座编辑,在那里,她认识了多琳和康斯坦丁等朋友,她就是一条从小河中游到大海里的鱼,敏感而又好奇。多琳等人很快的适应了纽约繁弦急管火树银花,而埃斯特骨子里的保守因素使她对这种生活感到无聊和抵制,她常常推掉一些晚会,外出拜访时也常常心不在焉回忆她在家乡的生活。而同时,纽约生活的节奏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埃斯特,对于爱情,她不愿再受传统的束缚,心中潜藏着挑战的欲望。大城市的气息更新着埃斯特的思想、开阔了她的眼界以至于让埃斯特产生了依赖,而埃斯特回到家乡后,这种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的落差成为她产生精神问题的重要原因。当一只刚刚习惯在外飞翔的鸟儿被再度关入笼子,这只鸟儿还能否在笼中依旧快乐自在的生活?

如果埃斯特没有去过纽约,或者她出生就在纽约,也许她以后的许多波折都不会出现。这就是大城市,时代的先锋,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海市蜃楼。韩寒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中国的大城市都是这样的,它毁灭了一百万个理想,可能成就出一两个梦想,然后被作为成功学的模范当成另一种理想存在”。多少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城市,到最后却发现什么都带不走,除了记忆中的繁华。而他们回到生活平淡的家乡后,这记忆中的繁华却又让人怅然若失,心灵上的落差油然而生。

这让我想起曾经深圳的“富士康九连跳”,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震惊了全国。为什么这种案件没有发生在小城市小乡村,却发生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心灵的荒芜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机械般的生活,渐行渐远的理想,使这些年轻人看不到未来。而家乡的落后、家中的压力又是他们不愿回到家乡。夹缝中的他们在大城市中,逐渐被时间湮没,沉浮在人海中。

我又想起曾经有人提出“逃离北上广”,不久后又变成了“逃回北上广”,离不开的到底也是忘不掉。《北京浮生记》就用三对情侣的生活故事讲述着在北京这个大城市的悲欢离合,反映着无数情侣在大城市的艰难抉择。苏轼曾写过: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大城市,承载着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多少年轻人满怀虔诚的到来,却又铩羽而归?其实,盲目的大城市崇拜已经开始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我们总认为大城市是好的,而把自己的故乡看低了,因此心灵的落差也在所难免。“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其实,无论在哪,我们的根仍在故乡。或许大城市给了你梦想,但故乡给了你血脉。大城虽好,不是久恋之乡,倘若我们能时刻心怀家乡,不忘旧时,便可抵御在大城市中精神的荒芜。

最后,或许《平凡之路》的几句歌词最适合我此时的感想: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

只想永远地离开

我曾经落入无边黑暗

想挣扎无法自拔

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

绝望着 渴望着 哭着笑着平凡着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

也穿过人山人海

我曾经拥有着的一切

转眼都飘散如烟

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

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外国语学院  袁一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