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慕课(MOOCs)浪潮图书馆该如何应对?

 

  近两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最为热议的话题就是“MOOCs”,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冲击着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逐渐撬动了主流高等教育根基,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高等教育革命。以EdxCourseraUdacity为代表的三大MOOCs平台发展迅速,吸引了国外知名高校加入推出数百门课程,目前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万人在这些平台上注册学习,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MOOCs年。

  2013 年初,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宣布加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发起的MOOCs平台Edx,成为国内率先试水的高校;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由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共建的MOOCs平台CourseraMOOCs浪潮在国内兴起。20136月,在教育技术与方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同济大学校长裴钢建议,将MOOCs纳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中。7月初,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12所国内高校宣布携手打造“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宣告国内MOOCs联盟成立。20131213日,山东大学邀请北京大学专家来我校做关于MOOCs在线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希望借MOOCs洪流提升山东大学精品课整体水平,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并计划在3年内完成学校4000门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实现课程国际化,图书馆需顺应学校教学发展最新要求做出应有贡献。

  一、 什么叫做MOOCs

  MOOCs英文全称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这个专属名称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Bryan Alexander2008年提出。MOOCs概念解读有几个方面:大规模(massive)指课程资源多,参与者多。MOOCs平台有来自全球顶尖高校最优课程资源,数量发展极快,参与师生达数万人;开放(open)指资源面向所有人,学生可自主选课,体现教育平等、公平理念。在线(Online)指通过互联网在该平台上注册听课、完成作业、分享观点、评估学习进度、参加考试、得到学分甚至拿到证书,完成学业全过程;课程(Course)指把传统课堂教学分解为微型课程体系,方便学生时间碎片化学习。

  MOOCs对传统高校教育冲击和压力巨大。首先MOOCs三大平台包括斯坦福、普林斯顿、密西根、哈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世界顶尖高校,学生通过MOOCs平台学习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优秀课程时,势必压缩弱小大学的生存空间,使其面临裁员甚至倒闭危险;其次MOOCs对现有教学质量和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加速大学课程优胜劣汰,教师需重新思考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国际化。

    二、文献资源建设面对MOOCs的机遇

    1.文献资源服务内容的变化。MOOCs作为网络教学模式,要求图书馆教参资源无障碍在线配合,这需要更多的教材教参来构建新的优质文献资源服务保障体系。以往图书馆文献资源是独立系统未与学校教务系统融合,很难收集教参信息,与师生需求有距离,文献服务成效难保证。新服务体系应切合新一代数字资源特征,学术图书、教材、电子资源应以移动化、媒体化、社交化、跨平台化方式将各种知识点碎片化充分契合进MOOCs“微课程”设计中。

  2. 文献资源服务方式的变化。MOOCs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开放(Open),受众从本校师生扩展到全球,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源要全方位开放获取。首先图书馆文献资源要把共建、共享、开放的理念辐射到从输入端采访至输出端流通的各方面,构建多样化、多层次、跨文化的服务模式。其次加速图书馆国内外深度合作融合,通过馆际合作,以优质文献资源服务为核心形成学术翻转课堂BBS社区,扩大图书馆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升社会地位。最后图书馆员要提高素质,能满足多语言、多文化群体服务需求,凭自身知识储备和技术水平胜任MOOCs推广工作。

  三、 图书馆该如何应对MOOCs

  1.高度关注。跟踪研究MOOCs的影响及引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内容与服务需求的变化,了解MOOCs课程建设最新进展,学习MOOCs课程建设相关知识,根据学校MOOCs构建计划和课程国际化进程,为MOOCs课程建设做好理论与技术前期准备。

  2.积极参与。图书馆拥有各种数据库等电子资源,一站式检索平台可提供各类文献检索,积极采购与引进新一代数字化文献资源,做到全球中外文同步,积极帮助MOOCser整理资源节省课程制作时间,为课程录制提供适宜场所,在学校MOOCs课程设计阶段成为团队一员。

  3.提高影响。目前大学图书馆界有CALISCASHLCADAL等图书馆数字联盟,可借鉴美国大学相关模式走校际合作MOOCs推广发展道路,帮助学校在MOOCs构建过程中应对文献资源内容许可与合理使用、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在高等教育革命中突出图书馆的重要地位。

(文献中心 赵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