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籍之光,文化之桥:在古今交汇中探寻文明新生 法学院 孙艺菲 中华文化绵延千载,其精髓深藏于古籍之中。从青灯黄卷到数字化存储,古籍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深邃厚重,也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在这条桥梁的构筑过程中,山东大学图书馆以其百余年的文化传承和时代担当,几经辗转而坚守文化薪火,书写了一段独具特色的历史篇章。截至2024年6月,图书馆馆藏古籍已达31万册(件),其中善本、碑帖等珍贵藏品3.7万册(件)。山东大学图书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更是现代文明的探路者。 山东大学图书馆发起的“山东大学堂”,更是担当文化使命的生动体现。第十四、十五期讲座分别邀请姚伯岳教授和李国庆老师,以“传承性保护”与“文献行役”为主题,为师生们搭建起了通往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的思想桥梁。在这一平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理论与实践融合,古籍保护不仅被赋予了学科化的理论视野,也在社会认同与文化情怀中找到了新的活力。 文化情怀:让古籍承载历史的温度 文化传承不仅需要制度和技术,更需要情怀的支撑。李国庆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文献行役”,其实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责任感。从与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合作,到济南古旧书店的珍贵发现,他与山东古籍保护事业的点点滴滴,是古籍工作者以生命与时间守护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这种情怀,赋予古籍保护事业以温度,也让文化传承的责任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更加厚重。 山东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本身也充满了这种文化情怀。从梁实秋担任馆长时引入近代图书馆管理理念,到当下全力推进古籍数字化的创新尝试,图书馆始终与时代同行,在文化守护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情怀的延续,不仅体现在对古籍的精心保护中,也通过一场场讲座和交流,将文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传承保护:让古籍从静态延续到动态传承 姚伯岳教授的讲座为古籍保护注入了新的学术思考。他从古籍的定义与保护方式出发,提出“传承性保护”的理念,强调文化层面的保护,力图“延其寿、衍其种,传其神”。这一构想不仅关注古籍的物理保存,更希望通过制度化建设使古籍文化深入人心。姚教授呼吁将古籍保护作为一级学科纳入交叉学科体系,推动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这种学科化路径,打破了传统保护工作的局限,为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学理依据。 山东大学图书馆作为山东大学的文化地标,其百余年积累的31万册馆藏古籍,正是这种保护理念的实践对象。从碑帖珍藏到善本整理,图书馆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学术研究,不断提升古籍保护的深度与广度。同时,这种实践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古籍保护不仅仅是保存文本,更是一种动态的文化传承。 大众参与:激活文化传承的社会力量 文化传承从来不只是学术圈的专属事业,它需要社会的广泛认同与参与。李国庆老师在讲座中以“只为文献形役,不为个人张本”为核心,讲述了自己与山东古籍界同仁的合作故事。从山东图书馆到齐鲁书社,他的经历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文化担当。这不仅是一种职业精神,更是一种社会共识:古籍保护的事业,离不开多方合力。 山东大学堂正是这种社会共识的体现。作为山东大学师生共享的学术启蒙论坛,它通过高质量的讲座,将古籍保护这一看似专业的议题拉入普通公众的视野。无论是姚教授提出的“传承性保护”,还是李老师分享的合作经历,听众都能在互动交流中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种开放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的实践中,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知古明今: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的双向路径 山东大学图书馆历经百余年风雨,早已成为山东大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山东大学堂”这一高质量平台,它在古籍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事业中不断创新,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现代教育与学术研究,探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路。 “知古明今,鉴往知来。”古籍保护的最终目标,不只是延续历史的记忆,更是让这些文化瑰宝在现代文明中找到新的定位。山东大学堂通过系统性、开放性的讲座平台,探索了一条文化认同与文明互鉴的双向路径。从姚教授的学科化理论到李老师的实践反思,古籍保护不再是传统文化的独白,而是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互鉴,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更关乎人类文明的共同未来。唯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我们才能让古籍焕发新的生机,让传统文化走向更远的未来。山东大学图书馆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卓越的时代担当,为这一使命贡献了“山大智慧”和“山大力量”。我们相信,在这条探索之路上,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潮流中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