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页一卷翻然去 文脉自尔更开颜

法学院 王鹏垚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蕴藏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文化瑰宝,是古圣先贤的思想宝藏和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纵观中华民族历史主轴,守护好、保护好中华典籍关乎民气与国运。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留下的历史典籍是关乎民族文化命脉延续的宝贵精神财富,亦是当代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体悟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始终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事业根基。

透着古籍泛黄的书页,我们可有幸窥见创作者呕心沥血用笔墨裁量的学识,看到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之路,这是如今古籍保护者与修复师们敬畏而谨慎的修复之路,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互鉴发展之路。知古明今,鉴往知来,如何保护古籍、又如何在保护时助力古籍乃至中华文化的新发展,是历史与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命题。

修复性保护是保护古籍的基本路径。纸张的弥合氤氲出从未断绝的传承,尊重历史是修复师默守于心的箴言。岁月荏苒,我国现存的数万种的古籍难避免虫蛀等情况,但目前纸张储备量仍无法满足古籍修复的需要,仍需定点生产专业修复用纸。条件困难,古籍修复师们仍始终秉持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谨慎考察材质,虔诚寻找与原书页相似的纸张作为修补材料。

推动古籍的保护传承,除了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功外,还要学会向科技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的创新性保护,让科技助力古籍修复的新发展,让数字化为古籍创新性发展赋能。科技可以模拟最适合古籍储存的环境,目前已采用的智能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就可以有效减轻古籍风化消失的风险。“数字敦煌”中飞天和数据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也助力“数字化”成为当下古籍保护的新趋势,江苏省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更加便利读者感受中华古籍之美;10万部古籍及特藏数字资源在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实现在线阅览,各地主动以数据对卷帙浩繁的古籍进行转移保存至“云端”,使古籍的永久传承变为了可能。科技为古籍的预防保护和后期的永久储存提供了可能性。

对古籍的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要进行社会性保护,这是在保护民族的来时路,更是在开拓未来前行路。典籍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物质载体,历史典籍整理出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戏剧、影视等形式,用现代科技让典籍故事更具生命力;《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开创性地将为学术研究服务与为大众普及古籍知识相结合,用文创、知识问答等形式带动了全民参与,这是对古籍保护的良性循环,让古籍走进现代人生活,让古籍所承载的文化更好走进人们心中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看见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最终外化于自觉保护的行动,带动社会关注古籍情况。

文以载道,更可明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古籍的保护更是保护学习传统文化的载体,修复性保护、创新性保护、社会性保护是代代修复师探索出的保护方法,文明的代代相传也在一本本古籍的艰难而又意义非凡的修缮过程中有了实感,长卷化灯,照亮五千年岁月的大厦,今人由此得以回望长河,与古人对话。千年来的书生寒窗苦读,万载间的文人墨客奋笔疾书。翻开一页纸,与秀才一起向往踏马长安的意气风发,和史官跟随帝王将相身边,亲身体会撰写者妙手偶得的兴奋,随手翻过又是白头老翁凿壁偷光轻念句读,鲁地的学子再次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诗人的生活也是如今我们有幸可以共阅一本书的喜悦。

修复师修复古籍,更是修复无数人与历史连接的桥梁。辉煌灿烂的文化背后是匠人所秉持的“工匠精神”的坚实底色。春秋砥砺,在修复完成的那一刻,千年的文明传承与血脉的呼应,无声却响彻天地。 “古籍修复是一见倾心的爱人,是千金不换的伴侣”,王金玉坚守天一阁,累计修复善本古籍百余册;“修复古籍,修复的也是浮躁的心情”,廉成春景仰民族文明,潜心修复北宋孤本;“古籍修复容不得任何失误。每一道工序都要小心翼翼、屏息凝神”,王斌巧手慢工,助百册古籍重现芳华。工匠精神是古籍修复师的大爱无言,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对民族精神文化传承有特殊意义。中华工匠在制器尚象中发轫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在新媒体的宣传下,无数青年在古籍修复中看到了传承的力量,更悟到了工匠精神。在古籍修复的道路上,无数人隐姓埋名,立志做“工匠型人才”;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他们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以大国工匠为目标,在追求自身价值中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修好一本“古籍”,要始终保持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自豪,也要耐得下寂寞、精炼技艺,更要与时俱进、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还要带动社会一同认识到修复的重要性。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青年学子也定能修缮好这本写了五千年的复兴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