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华夏,触非遗

艺术学院 李欣阳

 

 

秋风起,银叶落,又一朝红旗遍野,绽满华夏。在祖国母亲75岁盛寿之际,作为我校23级舞蹈编导专业学生,我荣幸参与了区域民间舞教学实践课的田野调查活动,46名学生在张娅妮老师的带领下深入烟台海阳,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秧歌的独特魅力。

作为中华儿女,继承优秀传统,发扬中华文化一直是吾辈之责任,而如何传承,如何发展,一直是身为城中人的一大困惑。传统文化从未断裂,我们却像困在深山之中,高楼大厦未影响对非遗文化的热情,却误了进一步调研的决心。每每想要学习探究之时,只能限于网络中的虚虚实实,窥不到庐山真面目,只见得悠悠众口传。为见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次亲历的机会我自当不容错过。

十月一日晚七点,我们接到临时通知,说隔壁八卦门的秧歌队要排练了。我们步履匆匆地赶着路,兴致勃勃地期待着,生怕少了一眼纷呈。土路上,大巴车上,我幻想着舞姿翩翩的舞蹈演员,精致高级的手拿道具,或是宽敞明亮的排练厅。脑中闪着庄重伟大的国家非遗兴许是位高贵冷艳的冰山美人,在富丽堂皇的舞台上远远地盯我一眼,给我一生难忘。想到这,不由自主咧开嘴美滋滋的笑。

“隆隆——”车停了,好像到了,可是不应该到。脚下还是土路,身旁还是暗暗的一片,没见着排练厅,也没见着舞蹈演员,可老师下车了,我们也跟着下车了,难不成车爆胎了?

“哟——来啦,那呢那呢!”从亮处来了一个老姨姨,一手喊着我们,一手朝着亮处指。我往那个方向一瞧,哦,一个土广场,亮着几个路灯,一辆开着后备箱的面包车,一群忙着理衣服,抹油彩的大爷大妈,小一点的也有叔叔阿姨,可是怎么瞧着也不像我猜测中那群精致高贵的舞蹈演员,就是路上随便抓来的过路人。

心里落下一截,又生出许多个问题…

可这时候,锣鼓响起来了。

呀!那老姨姨带着挑担的爷爷蹦出来啦,姨姨手里耍的扇子上下翻飞着,配合着锣鼓的拍子一步一点的扭着,爷爷扛着担子前后配合着姨姨,你上一步,我退一步,你跳起来,我卧下去。仔细瞧,是王大娘与锢漏匠!

呀!那叔叔阿姨跳着冲出来啦,叔叔们背着手鼓,跳起来能到天上,弯下去能摸到地下,手鼓在两腿的起落中穿梭,瞬息间变换着动作还紧凑着鼓点,锣鼓的喧嚣声直冲天灵盖!阿姨们在开出的那条道上舞着扇子,跟着手鼓,扭着十字步,前后不过十几人却掀起了好大的阵仗。你细瞧,原来是花鼓和小嫚出来炸场子啦!

一场秧歌演完,整个场子都热了起来,原先冷清的广场上围了几圈的人,有拍手叫好的,有跟着扭起来的,还有几个上去与小嫚打了几个照面,那秧歌踩的点啊是一点没错!

这个时候,我明白了。海阳秧歌的鼓点是融在海阳人民的骨血里的,是长在他们身体中的。这闹秧歌就是要在村里广场上闹,这耍扇子就是要在人堆土堆里面耍,这国家级的非遗文化虽是披了个光鲜亮丽的皮子,可要是离了人民,离了群众,就耍不到大家心里啦!

那天晚上,一场秧歌就暖了所有人的心,秧歌演完呀,大爷大妈们也热情了起来。他们拉着我们讲呀——

讲这到祖国母亲的生日呀,遍地都要闹秧歌嘀——

讲这自从有了国家对我们秧歌的扶持,咱办的一年比一年红火啦——

讲这如今的海阳秧歌都要漂过那大海,给全世界的人看啦——

……

又是一年金秋十月,又是一岁红火热闹,你看那大街小巷处处飘着艳艳红旗,那家家户户人人想着祖国繁荣。

祖国啊!

我的母亲!

愿您锦绣山河常在!

愿您国泰民安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