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一书”跨学科导读第十七期:

陈琳教授与读者揭开“伊西斯的面纱”

 521日,山东大学图书馆“一院一书”跨学科导读第十七期讲座举行。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副教授陈琳主讲,青岛校区图书馆馆长娄家星主持,一校三地师生于线上、线下参与活动。

陈琳从电影《达·芬奇密码》切入,引出阅读《伊西斯的面纱》一书的关键:对生态德性思想资源的研究。并通过带领读者赏析《雅典学院》《苏格拉底之死》等画作,了解古希腊的生态思想及其对神性力量的崇拜。陈琳邀请五位同学朗读本书的精彩部分,结合书中内容,将“伊西斯的面纱”即“解开自然秘密的隐喻”这一线索娓娓道来,解读了书中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她还具体分析了其中的普罗米修斯悖论,对人类的热爱使得普罗米修斯带去希望与火,然而,火代表了对自然的征服——受利益驱动的技术和工业化的盲目发展使人类的关系和自然本身产生危机。

陈琳提到,从18世纪末开始,哲学转向于探索存在本身——“伊西斯的面纱”逐渐演化并指向“存在的神秘”。她联系赫拉克勒特格言总结了全书思路,即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形象为线索,追溯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

在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人类对神秘力量的探索和追溯为什么最终会具化到人类本身的问题,陈琳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存在主义等角度讲起,表示我们是以人的这种形式在世界上存在的,所以我们必然在思考中回到对于自身命运的反观当中来。

娄家星总结指出,此次讲座让大家从哲学角度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科技发展如何迅猛,人类始终应保持敬畏自然、欣赏自然、享受自然,并鼓励大家在阅读《伊西斯的面纱》一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外国语学院  钟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