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国

历史文化学院 陈月婷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安全需求放在第二层,安全是支撑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对于民族国家而言,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极其突出,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一个国家的主权、政权、人民利益不受内外势力威胁侵害的良好状态。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在现代社会中,伴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的显扬,文化安全问题备受各方关注。

人类对世界的追问归根到底是对文化的追问,社会运行的外显表层是经济形态,潜藏的则是文化形态。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中概括文化的三种定义,一为理想的文化,即人类某种尽善尽美的状态或过程;二是记录功能,指一系列的文本和实践;三是社会性的文化,是一群人的某种特别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为文化研究提供政治维度的视角,提醒我们权力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统治阶级与相关阶级对文化的挪用,以及文本和实践承载的对外部世界加以扭曲、掩饰与欺骗的图景。鉴于此,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尤其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现实情境下,中国应当坚定不移地维护文化安全,建 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中国近现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部分知识分子甚至是学术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意涵产生动摇,发端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社会规范、惯例、习俗、价值观等在当代的实践亦呈现鲜明的态度分野。“双百方针”“二为方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于上世纪提出的关于发展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事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在内容和形式上强调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自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在西方市场经济中大放光彩,也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指引中国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与国家的灵魂,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乃借助改革开放荣光之故,从广东东方宾馆的音乐茶座到如今蓬勃发展的影视、游戏、网文、音乐等文产,文化市场呈现出可喜的发展态势。第一,人民性是中国文化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文化是人类发展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大幅增长,并日益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特征,经济学的分众营销和大量的市场调研有力证明了这一点。第二,可观的营收额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之一,文化与经济已深度融合,呈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特质,“文化+科技”也同样释放强大的魅力。第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与乡村振兴事业的推进使诞生在广袤乡村地区的非遗文化有了崭新的发展舞台,借文旅产业的东风,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注入时代血液,更多专业人士着手思考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意表达和创新传播。第四,融媒体的加持使得文化市场不再是“单向度的人”,受众并非扮演消极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角色,而是在消费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着生产,文化的消费端与生产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不可否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牢牢掌握着全球文化市场的话语权,从公共传播领域充满宰制性色彩的“白人性”肤色政治,到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文化霸权,无不暗含“救世主”的傲慢之姿。以越战为题材的好莱坞叙事范式更是暴露了美国凭借文化霸权肆意篡改历史,将美国扮演成战争唯一受害者的野心。全球化的发展势不可挡,但其引发的对民族国家地方性文化的吞噬难免令人忧虑。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国内大多数文化产品很难引起外国受众的共鸣;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产品中暗含的不良思想与价值观导向正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毒害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对自控力不足的年轻一代产生深远影响。叙事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个人英雄主义,媒体话语中渗透着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政治话术,已经对中国的文化市场造成损害。举例而言,资本的力量凝聚起资源优势,粉丝经济的加持助推了影视行业的乱象,平台与制片方所关注的不再是优质剧本、实力演员,而是项目的变现能力,于是出现流量明星当道、天价片酬的乱象,至于偷税漏税、违法乱纪等事件更是引发公众对内娱的失望情绪。出于尊重与鼓励文化生产者的版权法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变味,版权的集中与垄断,反倒使原创者的利益被资本方剥夺。信息搭载新媒体技术实现快、准、狠的传播,却也为拜金、暴力、血腥、情色的内容传播提供便捷通道。

文化开放的社会是包容性的,善于从异质性话语中汲取力量,而非用共同目标与普遍真理予以涤除。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给养,亦有时代精神注入动力,既要有兼收并蓄的胸怀,也要有大胆发言的气魄。总之,在新发展格局下,文化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应当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