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事求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法学院  高富城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国际歌》

 

一、引言

应对大变局须以史为镜。以史为镜,可知得失。大变局百年未有,而应对的法门却可在百年党史中觅得踪迹。1921年至2022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一百年!忆往昔峥嵘岁月,不仅有先辈们“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志,也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进取心,更有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路线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方法论。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处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应懂得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汲取宝贵的思想财富,以科学的方法论指引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党的伟大在于不为教条主义与狭隘经验所束缚,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刻地与各阶段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从而探索并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亦即共产党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石——实事求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阻且长,青年人重任在肩,唯有准确理解并运用实事求是这一法宝,切实做到知行合一,方可在此历史的关键时期,从容应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既不遮掩回避亦不惊慌失措。方可在未来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和民族的脊梁。

 

二、回首百年路——实事求是乃我党的制胜法宝

何谓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最初指的是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毛泽东予以阐释和贯通,并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明确:“‘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自此,实事求是开始融入党的思想建设,并成为贯穿我党百年风雨路的红线和生命线。

回顾百年党史,实事求是乃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制胜法宝,我们党也正是靠实事求是起家和兴旺发展起来的。历史如镜,无论是大革命时期,党矫正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牢抓枪杆子,践行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得以燎原。还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矫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万水千山只等闲,革命火种得以延续。亦或是改革开放时期,党拨乱反正,否定两个“凡是”、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皆体现了这一规律,即党唯有在坚持实事求是时,方能克服主观主义错误,使得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实际,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和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则会遭受损失和挫折。百年一瞬,物是人非,而实事求是却并未过时,在今日它仍是我们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把钥匙。

 

三、迈向新征程——大变局下应深刻理解并践行实事求是

百年征程波澜阔,青年人唯有接力百年征程,方可不负青春韶华。而深刻理解并践行实事求是则是我们在大变局下接好时代接力棒的輗軏。实事求是理解起来并不晦涩,亦非可悟而不可修的哲理。做到实事求是需要兼顾两个层面,一是要避免“主观主义”,即做事需有法度。“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实不可取。信息时代让我们得以便捷地站在巨人肩膀上,充分调查研究前人走过的路即间接经验,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二是要避免“本本主义”,即做事需“见路不走”。前人留下路,是曾经成功者或失败者的经验和方法,虽然具有参照及借鉴的价值,但极易使人陷入唯经验和教条的“本本主义”之中。“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盲目追求与成功者同,与失败者异,仍不可取。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过去的间接经验,更要懂得透过既有理论和经验的形式,抓住其中的本质和因果。

举个通俗的例子,常人经验中多认为手擀面比机器做的面好吃,这条经验可以帮助没有吃过面的人快速进行选择,且往往不会选错,这是经验的形式。但我们要知道,决定面条可口与否的并不是面条的生产形式,而是面的软硬度、面的宽窄厚薄,揉面的方向和力度,煮面的时间,面的成分,面的汤汁等等,如果一碗机器面较手擀面具备更多使面条可口的因素,那味道必会胜于手擀面,这就是经验的实质。故做到实事求是既要避免盲干,也要避免对既有经验的盲从,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可使得既有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是百年未有之大机遇。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青年人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同时深化对“两个确立”的认同与拥护,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脚踏实地,亦要仰望星空,共同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