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风华录——重温百廿校史

 

为庆祝百廿校庆,以前辈激励后学。自20217月始,山东大学图书馆联合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离退休工作处、新闻传播学院等共同发起了“山大风华录”口述历史活动,秉承着“求真存实”的原则,广大校友们回忆了自己的山大时光,来追忆和记述自己心中山东大学的发展历程。

口述历史采访成果展示

 

(一)

受访者:文学院 张自义

在校时间:1960-1975

访谈者、整理者:蒋震图书馆 谭海燕

校友简介

张自义,1960年至1965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1965年到1975年留校任教,后调到济宁工作,任济宁市政协副主席。2001年退休后,担任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70岁以后卸任会长职务,开展对诗人李白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运河风云》《李白畅游齐鲁诗踪》《李白醉歌济宁》等。

回首山大旧时光,学习革命老前辈

1960年我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就读于新校,教室在文史楼,宿舍在四号楼。新校位于利农庄附近,周围全是茂密的玉米地,没有围墙,附近的农民经常把牛羊赶进来吃草。那时只有两栋教学楼,一栋是文史楼,另一栋是化学楼,一个小礼堂,一个图书馆。

当时处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山东属于重灾区之一,尤其是鲁西南地区,基本没有粮食吃。老母亲用南瓜叶掺了点面粉,做了10个菜团子,让我带着路上吃。刚到山大,每月的口粮定量是27斤,后来减到23斤,半大的小伙子根本吃不饱。学校给每个人发个小本子,上面有小格子,吃一两就划掉一格,多了不给划,防止有的同学饭量大,一下子就吃光了。

开学典礼上,成仿吾校长发表讲话,现在是暂时的困难,号召师生要弘扬长征精神,不怕苦,不怕累,鼓起斗志,战胜困难。

新生很受感动,也很振奋。

三个星期后,我们到齐河帮农民种小麦。当时一方面肚子饿,另一方面还要拉犁耕地,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想起成校长的讲话,编成顺口溜:“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来激励自己战胜困难。

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的教学方法

很多著名的教授给我们上过课。陆侃如先生给我们讲《文心雕龙》,当时全国高校开古代文论课的只有山东大学,连北大都没有开成,更不用说其他大学了。陆先生为人平和,很受学生欢迎,他上课时喜欢提个小黑包,放在讲台上,娓娓道来,讲到快结束了,下课铃也响了。他的夫人冯沅君先生也给我们开过讲座。

蒋维崧先生给我们讲文字学,这个字先秦是什么,魏晋是什么,一步步怎么演化而来。蒋先生很有创新思维,从语言学入手,纠正了两个成语释义上讲不通的事。一个是“迎头赶上”,“迎”在字典里,一般是欢迎,或者对着的意思,但是迎着头怎么赶上呢?这样讲不通。几经考证,发现“迎”字还当“顺”字讲,顺着方向走就能赶上了。还有一个例子是“根深蒂固”,当时的《辞海》,包括北大出版的《成语词典》都解释说:花蒂很牢固,根很深,比喻基础牢固。蒋先生反复思考,提出一个问题,花蒂在上面,跟基础牢固关系不大。通过查阅大量辞书,最后查出来“蒂”通“柢”,是侧根的意思,“根深蒂固”的“根”是主根,“蒂”是侧根,主根很深,四周的侧根也很牢固,比喻基础牢固。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帮助。

山大教授的教学方法很好,以科研的方法搞教学,让学生以研究的方法搞学习,提倡独立思考。当时没有统一教材,提前一年告诉老师教什么课,谁讲课,谁就编写。譬如讲到某个作家,某个诗人,某篇诗词文章,从古到今共有几种观点,都一一列出来。我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或者我不同意,我的观点是什么。有理有据,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都阐释清楚。考试也不一定按照老师教的去答题,学生有自己的新观点,如果答得有理有据,老师也给满分。

独立思考,不是人云亦云,终生受益,用处很大。尤其是到了我参加工作以后,调查研究,写情况报告,用分析研究的方法就很顺畅!

十年耕种树成林,百廿为国育贤才

在山大读书的时候,除了学习,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建设新校,每周一次劳动,修马路,磨地板,还有绿化。文史楼的东边是一片空荒地,学校安排学生们种树。树苗很小,只有一米左右高,等到我离开山大时,已经长成小树林了。前些年,我回到山大,看到那里一片参天大树,树下有石桌石凳,学生们都在认真读书,又唤起昔日的回忆,时光如流水,一晃几十年过去啦。

值此百廿校庆之际,我要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教育,祝福母校为祖国培养更多人才,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