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速递 导语:本期小编就新近出版的文学类与社会历史类书籍选择性地推荐给读者,内容包含罗马史与现代社会学的相关内容,同时还有文学书目可供参考。史学与文学共品,参悟社会哲理。 《破茧:隔离、信任与未来》 作者:施展 类型: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在《破茧》一书中,施展告诉我们,首先要破除各种观念对现实的遮蔽,在认识到各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前提下,看到经济空间与政治空间的不重合,进而审视民族主义“封装式思维”的不妥之处,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一致性,正视中国的特殊性:中国经济的成长是在世界创新经济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的种种优势实现的,中国也当之无愧是超大规模国家,是世界秩序的自变量。而在另一层面,人类秩序的每一次演化,都与技术的推动有关。在信息技术时代的背景下,字节跳动与华为等公司遭遇的困境,反应出各国深切关注穿透国界的数据带来的政治外溢效应,背后则是对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捍卫。 《下沉年代》 作者:乔治·帕克 类型:纪实文学 内容简介: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这是献给每一个美国人的安魂曲,也是一本关于时代转折及世界剧变的当下启示录。 《2000年以来的西方》 作者:刘擎 类型: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本书为刘擎教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致力于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并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罗马:永恒之城》 作者:罗伯特·休斯 类型:历史文学 内容简介: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有的人可以谈罗马的历史,有的人可以谈罗马的艺术史,但很少有人可以同时做到这两点。这本《罗马:永恒之城》完美结合了这两点。休斯不仅能比我们更近距离地接触到罕见艺术品,他更能透过它们为我们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罗马。那座有大理石般历史质感和湿壁画般艺术色泽的罗马。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就够了。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作者:孙宇凡 类型:社会科学 内容简介: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与取径,致力于探讨历史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式理论逻辑和后设式理论逻辑,分为“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和“从社会学到历史学”两部分。指出“迂回历史学、进入社会学”的基础,在于以理论研究纲领式对话,建立多种类型的理论关系,从而确立了历史学家作为社会学家的知识实践类型。 《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 作者:韩雪松 类型:文学读物 内容简介: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作家、书评人韩松落精选22位中外作家的文学作品,用一个写作者的眼光看向这些作品,并将他的阅读体验融汇成一本深刻而治愈的读书笔记,告诉读者故事何以成为世界的“解药”。本书借虚构作品所讲的故事传达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同时挖掘故事中隐藏的道理和哲学,剖析故事中蕴含的生机和希望。 《生命边缘的女孩》 作者: 米尔恰·格尔特雷斯库 类型:文学读物 内容简介:《生命边缘的女孩》是蓝色东欧译丛第六辑中的一本,收入罗马尼亚当代著名作家米尔恰·格尔特雷斯库亲自选定的不同时期创作的短篇小说二十余篇。这些小说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鲜活,涉及生命、爱情、死亡、命运等永恒主题,充满了诗意、想象力和现代气息,显示出作家全面的创作才华。翻译出版这部小说集,无疑能让中国读者领略罗马尼亚文学的魅力,并了解罗马尼亚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孔》 作者:东君 类型:文学读物 内容简介:《面孔》的文体源自中国古代笔记小说,而内里蕴含着对现代生活的深刻洞察。传统形态与先锋精神在东君的笔下交融合一。收入书中的四篇小说均有笔记小说的特点,叙事志人,只寥寥几笔,却风神能见。面呈异相的人、行为怪诞的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人、默默无闻的诗人……他们注定湮没于历史,游走在烟火人间,与面具共生,与影子缠斗。如同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东君以古雅的汉语白描俗世众生相,在看似不经意的闲话漫谈间,那些无名之辈的面孔便如幽灵般一一浮现。 《在光与万物之后:81首诗》 作者:作者:马蒂亚斯·波利蒂基 类型:文学读物 内容简介:《在光与万物背后》选自马蒂亚斯·波利蒂基的《诗歌总集2017—1987》,诗人为中国读者精选出81首诗,按主题分为自然之诗、城市之诗、爱情之诗、生活之诗与远东之诗。波利蒂基在诗中分享了自己在三十年间对自然、城市、生活与爱情的诸多感受,也记录了在世界各地旅行过程中受到的启发。在他看来,诗歌是寻求庇护、“将倾斜的世界重新归正”的方式,生活本身就是诗歌的源头。诗意,恰从生活的缝隙间透过。 ●栏目编辑 赵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