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英咀华

导语: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之中,有多少传奇故事被人们传唱、铭记?如果说人类的历史是碧蓝而无垠的天空,那么历史中的故事就是天空之上闪烁的,耀眼的繁星。这些传奇故事或真或假,但都作为脍炙人口的文化记号,流传至今。每每提起,就有一种历史的厚重充盈而来,挥之不去,仿佛那宏大的场面就在眼前重现。今天我们分享的,是三本关于世界各地历史故事的书籍。

 

《功名十字路》

作者:司马辽太郎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8

索书号:I313.45/*1323

他只知上阵杀敌,博取功名;她助他腾挪周旋,化险为夷。在每一次命运的十字路口,夫妻二人同心协力,终于跨越乱世,筑成土佐一藩两百多年基业,功成名就。

这就是《功名十字路》的作者司马辽太郎在简介中所向我们介绍的,男主角山内一丰与女主角千代的形象。短短几行字,吊起了读者的胃口: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主角是什么人呢?小说里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日本人,司马辽太郎(笔名)。他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学校,原名福田定一,笔名取自“远不及司马迁”之意,代表作包括《龙马奔走》《燃烧吧!剑》《新选组血风录》《国盗物语》等。司马辽太郎曾以《枭之城》夺得第42届直木奖,此后更有多部作品获奖,是日本大众类文学巨匠,也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国民级作家。

故事的主线有两条。一是小说的主人公山内一丰,作为武士,有着更为伟大的理想:博取功名,成为一国一城之主。

丈夫当以功名念。他做到了。但是在他一次次博取功名的背后,是他妻子千代的支持与鼓励。甚至可以说,没有千代,就没有山内一丰的成就。

此书的另一线索,便是爱情。山内一丰在小说开头就迎娶了与他定亲的千代。洞房花烛夜,这是一个人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 

从相约白首的那天晚上起,千代就下定决心要帮助自己的丈夫博取功名。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她愿倾一生绵力,只为守护结发之誓。

整个故事宛若一首交响乐,既有慷慨激昂的高峰,又有如潺潺流水般温柔的瞬间。也许正因为战争的残酷,真挚的情感才显得弥足珍贵;这正像早春时节花期甚短的樱花,短暂绽开后逝去,但在人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美。

 

《两京十五日》

作者:马伯庸

出版社:湖南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7

索书号:I247.53/*2350/(2)

那是一次巨大的地震。

它不止发生在自然世界中,也发生在大明的朝堂之上。

那是洪熙元年(1424年)四月的事情。大明王朝的旧都南京屡发地震,朝堂臣子多质疑明成祖朱棣迁都之举。因此当朝皇帝朱高炽不得不将太子朱瞻基送至南京,筹备都城回迁南京之事。然而朝堂之上,格局并不稳定:皇帝身患疾病,健康不佳,随时有可能驾崩;太子在南京而皇帝处北京,间隔甚远,让暗中觊觎皇位的宵小蠢蠢欲动……

五月二十八日,明仁宗朱高炽患重病,召太子回归。而传奇的故事,就要从太子从南京到北京这千二百里的旅程说起……

本书的作者马伯庸,被熟悉他的书友亲切地称为马亲王。原因无他,因为在历史区写书的所有作者中,他拥有着独特的风格,细腻的文笔,较为精准的历史考量,这些都为他的作品增色不少。

此书就是一本极其精彩的悬疑推理小说。表面上,它是历史小说,但是实际上,“历史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因为整个《两京十五日》发生的故事,在《明史》上只有轻飘飘的一句话:“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虽然他整本书都是基于史书上一句话,但是故事里面出现了大量符合那个年代历史感的器物、称谓、礼仪等等,都让人非常信服。而且,通过这短短几句话,就想象出了一个少年天子遇袭巡狩的故事,还能够描写得生动活泼,惊心动魄,这就很让人佩服了。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作者:史蒂芬·朗西曼

索书号:K134/17WH

1453年的罗马人首都保卫战是怎么输的?它又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发?

穿越时间的纷繁芜杂,历史像滚滚浪潮一样推着罗马帝国前进。

14世纪拜占庭过得并不怎么好。在西方的交恶还没让拜占庭回过神来,东方的奥斯曼人就觊觎起了他们的领土。

而且,领土内,希腊人想要控制爱琴海,伊庇鲁斯人扯起反抗大旗;领土外,威尼斯人耀武扬威,热亚那人掌握了贸易航线。甚至连俄罗斯人,都敢明目张胆地打出“第三罗马”的旗帜。这让拜占庭人意识到,他们的统治已经衰弱,甚至不稳固了。这内忧外患,简直就像是晚清时局了。

拜占庭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地步。政治上困顿而不得援助,国都都日益荒废;经济上被外国人扼住经济命脉,连贵族都要找威尼斯人借贷;文化思想上,大多数亲天主教的学者逃往了意大利;而军事上拜占庭更是费拉不堪——他们没有大量可以战斗的人力,没有能够驱逐侵略者的军队了。雄心勃勃的穆罕默德二世谋划起了君士坦丁堡,渴望着拜占庭的土与水。

1453年的春天,奥斯曼军队悍然出击。

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罗马的继任者,君士坦丁十一世带领他的臣民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至少奥斯曼的军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退了。

战争的双方互为攻防:奥斯曼军队每天只能望高大城墙而兴叹,拜占庭军队也只能日夜盼补给到来。直到最后,穆罕默德二世假道伐虢,成功掐死拜占庭军队的海上补给线,再加上人数优势,最终在围攻近4个月之后,将君士坦丁堡攻下。

君堡陷落,军队易帜,连东正教堂都被改成了清真寺,拜占庭帝国就此消亡。

1453年的这场战争,不止是拜占庭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也是东方与西方的战争,还是宗教与宗教之间的战争。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一座城市归属权的转移。

●栏目编辑 雷翰奇